手机:13682424639
电话:0755-88218255
邮箱:szfusda@163.com
联系人:袁先生
地址:深圳市宝安区沙井正诚丰科技园
邮编:518104
国标自动化企业面临哪些难题
对于一家企业来说,求生存谋发展是最根本的目的,但是如何协调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却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难题,在面临这个问题是,国内企业是如何选择的呢?
一家工业自动化企业,投资一个新产品,从立项到成熟,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,为企业带来利润,5年的时间并不算长.然而,谁又能保证这家企业能平安地渡过这5年呢?这并非危言耸听,而是摆在许多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面前的现实问题.目前,许多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的产品线不全,新老产品的生命期没有形成重叠,从而造成产品断代.老产品竞争力越来越差,利润越来越低,而新产品却迟迟不能挑起大梁,企业就此一蹶不振.究其原因,主要有两条:其一,主观上急功近利;其二,客观上,大多数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都存在缺乏资金支持、人才流失严重的困难.
而自主知识产权的匮乏又是另外一个致命杀机,这对于技术实力强劲的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来讲无异于釜底抽薪.
工业自动化经过近百年的发展,产业格局已经形成.几家大型跨国企业垄断着核心技术,并以此垄断市场.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普遍缺少高端核心技术,例如近年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大行其道的现场总线技术,在大多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的产品中却难觅其踪.原因是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没有相关的知识产权,如要使用必须支付高额的版权费.没有自己的技术就要受制于人.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在打破技术垄断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.
产业链的不完整,又使得中国工业自动化企业孤掌难鸣.
受传统体制和观念的影响,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中依然存在着“重研究开发、轻产业化”的倾向.很多技术成果出不了试验室,最终被束之高阁.国家投入资金有限,企业和研究机构缺乏资本运作、风险投资的意识和能力.与工业自动化相关的原材料加工、元器件制造行业的技术水平低,难以提供支持.而在国外的工业自动化领域,基础研究、产业化、生产制造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.很多跨国公司将研发机构设在欧、美、日等科技发达、技术人才密集的国家和地区;将产业化工作放在中国台湾、新加坡等地,这些地区有大批早年做OEM起家的企业,在把基础技术转化为成熟产品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,而成本要比欧美日低很多;当产品进入稳定期,大批量的生产制造工作就转入设在中国、马来西亚、印尼等发展中国家成本更低的工厂来完成.当然,这需要企业本身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,但其产业化的模式确实值得中国企业借鉴.
在聚集了国际众多强手的工业自动化领域,国内企业要想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,其难度可想而知.但很多民族企业的崛起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希望.认清自己存在的问题,并对症下药,相信中国的工业自动化企业早晚有一天能够打破僵局.